翁翊軒 Alex Weng

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。

作品曾於台北101、台北市立美術館、關渡美術館展出。

曾獲聯邦銀行十五件作品典藏、台藝大畢業生優秀作品留校典藏,並曾多次舉辦個展。

在南美展、中部美展、臺陽美展、聯邦印象大獎、聯邦新人獎等皆獲得諸多獎項的肯定,是藝術界最璀璨的明日之星。

IG

FB

直接畫法與間接畫法之效果對照:
直接畫法 ALLA PRIMA
25.5×17.5cm 2F
油彩
2024
*82
兩件畫作運用同一題材不同技法進行對照,分別使用罩染法(Glazing)與直接畫法(Alla Prima)。
十七世紀魯本斯(Peter Paul Rubens)的直接畫法(Alla Prima)是一次性畫法,在未乾的顏料層繼續堆疊,所以亦稱作濕中濕(Wet into Wet),暗面顏料需薄且較透明,亮面顏料需厚且較不透明,原則由暗部畫到亮部,一筆之中要兼顧明暗、色彩、顏料厚薄與透明度,是近代學習繪畫時最先也最普遍的技法。
直接畫法與間接畫法之效果對照:
間接畫法 GLAZING
25.5×17.5cm 2F
油彩
2024
兩件畫作運用同一題材不同技法進行對照,分別使用罩染法(Glazing)與直接畫法(Alla Prima)。
罩染法(Glazing)透過補色的層層罩染製造出「光學灰」,以暈塗法(Sfumato)讓蘋果、影子和桌面三者的邊際朦朧,製造柔和耐看的層次。
此技法將明暗與色彩、顏料厚薄與透明度分開來處理,是和直接畫法最大的不同。

Glazing Demonstration
45.5×33cm 8P
油彩
2024
*82


先有雞還先有蛋?

印象•艷陽
45.5×38cm 8F
油彩
2024
*42


1905年莫內(Claude Monet)在訪問中提到自己所使用的6種顏色,包含:鉛白(flake white)、鎘黃(cadmium yellow)、朱紅(vermilion)、深茜草紅(deep madder)、 鈷藍(cobalt blue)、祖母綠(emerald green),僅此而已。
莫內使用了相當有限的顏色,摒棄了棕色和大地色,到1886年,黑色也消失了 (1883年移居吉維尼),為了讓光的暖色更接近當下觀察的色彩變化,堅持現調不使用現成棕色系,並且不使用黑色來僵化描繪顏色層次細膩豐富影子。
根據詹姆斯·赫德 (James Heard) 在他的《像莫內一樣的繪畫 Paint Like Monet》一書中,對莫內畫作的分析,表明莫內使用了這九種顏色:
•鉛白/Lead white(現代替換品 = 鈦白 titanium white)
•鉻黃/Chrome yellow(現代替換品 = 亮鎘黃 Cadmium yellow light)
•鎘黃 Cadmium yellow
•鉻綠 Viridian
•祖母綠 Emerald green
•法國群青 French ultramarine
•鈷藍 Cobalt blue
•茜草紅 Madder red(現代替換品 = 茜素深紅 alizarin crimson)
•朱紅 Vermilion
•象牙黑 Ivory black(若要重現1886年之前莫內的作法)
本系列依循莫內創作時的色彩及他在畫布上作畫前的處理,打底是淺色的,如白色、非常淺的灰色或非常淺的黃色, 並且是不透明的。企圖從莫內的材料使用思維中揣摩印象派核心理念,理解與對話。

印象•浮動
45.5×38cm 8F
油彩
2024
*42


因聚散而成形,因成形而聚散。

花影小曲
41×27cm 6P
油彩
2024
*32


無聲的音樂。

Silhouette
38.5x27cm 6P
水彩
2023

騷動、飄忽不定的輪廓。

小夜曲,關於月亮、夜晚、花朵
106x53cm (10S兩件)
複合媒材
2016
*100


詩的跳躍性。

Rain of light
80x80cm 25S
複合媒材
2015
*125

母親插了一束花,放在了木製矮櫃上,既溫暖又清爽的綿綿細雨輕柔的撫摸著它,像是一切都會得到寬恕。

白色跳舞蘭
65x65cm 15S
複合媒材
2016
*75

自畫像,格格不入、合而不融,透過明度規劃成既割裂又黏膩的場域。

白日的花田、窸窣的月夜
91x72.5cm 30F
油彩
2024
*150

若能在黑夜中觀看到白天鮮明的花朵,並且沒有任何其他人那該有多好。

音樂性:夜后詠嘆調
38x45.5cm 8F
複合媒材
2022
*41


嘗試揣摩康丁斯基(Wassily Kandinsky)的創作核心「音樂性」,以莫扎特歌劇《魔笛》中的經典名曲《夜后的詠歎調》為發想參照,試圖從音樂中的快慢、輕重緩急、激昂與冷漠透過點線面轉化成視覺上的旋律,也與藝評家提及繪畫是一門神經學的觀點相呼應。

影像框架內的II
38x45.5cm 8F
複合媒材
2023
*41


運用影像方形邊際形成的框架,從裁切後的結構、造型與色彩獲得靈感。

見山還是山,見顏料牆還是顏料牆
25.5×17.5cm 2F
油彩
2024
*11
與現代繪畫之父塞尚(Paul Cezanne)所提出的觀點「顏料牆」致敬,從顏料的厚塗堆疊製造出畫家筆下認為的「真實」的山。

白墨染
56x34.5cm 12M
水彩
2021
*50


或許是墨被染白了。

車窗外
39x27cm 6P
水彩
2021


雨下的正是時候。

蒼茫之中
41x31cm 6F
水彩
2021
*27


唯你獨顯。

晚霞的珍珠項鍊
38.5x27cm 6P
水彩
2023


僅此時此刻才能望見,卻任誰也拿不走。

雙棲
40×25cm 6M
水彩
2023
*24


缺一不可。

杏花村
116.5x72.5cm
複合媒材
2016
*250


自畫像,畫中蒼白的魚為作者,在荒蕪的場域之中被杏花與樹枝包覆,待在這既能保護自己又害怕被樹枝刺傷的尷尬情境之中,既渴望卻疏遠,傾訴作者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窘境,然而化作視覺場景抽離自身時卻又淒美而療癒。